发布日期:2020-11-21 09:55 浏览次数: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yeezy鞋那么贵,看来满大街的椰子鞋里十有八九都是假的。
这也太。。。不大好看吧。
成为时尚就无所谓好看不好看了
有道理,不愧是哲学大师。
之前在初中的时候我朋友问我 觉得买高仿鞋怎么样 我那时候才知道 原来有些人的鞋可能是高仿 当时我记得我朋友好像说高仿便宜一些,其实还好,就是对高仿鞋有一种接纳的态度,这也影响了我吧,我会觉得对山寨品也没有那么大的排斥性了,但想想看,这似乎也是对原创的不尊重。
文章提到地方保护、山寨鞋性价比高、线上信誉机制保障是消费的动力,我还想到了伪装的难易度,尽管消费者本人知假买假,可是对大部分观众来说(除了行家),他们对椰子鞋的知识(比如价位、发售量、款式等)极少,消费者减少透露和适当伪装就可以通过“审查”。比如我就不知道它竟然要4000块也看不出山寨和正品的区别。
穿高仿的人是有的,但是不知道概率有多大
哈哈哈哈哈哈 “它竟然要4000块”,瞧不起谁呢
我估计概率是有点大吧,主要是我也不太知道正品要多少钱,所以当时初高中觉得大家都穿得是正品,但要是我知道正品很贵很贵,那我可能就要怀疑一下是不是正品了。毕竟从它的普及率来看,我以为是我等平民咬咬牙就能消费得起的4k还是算了吧,那牙得咬碎了再吞下去。
这篇文章只分析了椰子鞋,还是那种质量和模仿的都不错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山寨品是伪劣品的代名词。but我还是不太放心山寨品的质量,山寨品也分低仿、高仿、精仿、1比1仿啥啥的,鱼龙混啊。所以伪劣品的意思是那种质量各方面都不思进取的哇哈哈哈哈 有市场 有竞争 就有差异。
嗯嗯又伪又劣,价格有优势,还是能占领一部分市场。
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真假,有的要看细节,有的仿到真假难辨。还有人人的眼力(商品真假辨别能力)不一样,有的人经常穿且关注,就会比较敏感,有的人对品牌和真假不敏感。
感觉文章对山寨品是抱有积极态度的,认为是个人为实现有意义的社会生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行为策略,这个有意义的生活是指“融入集体”吗?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是否可以猜测,这个集体有一种消费导向的价值观,这我并不觉得有太多意义。。。
不过也会让我想到之前看的那个讲香港重庆大厦的讲座,好像是说,山寨品使得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生活(而在不平等的体系下,他们本是很难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的,只是作为了全球化的推动力——比如作为生产厂家中流水线上的工人,但自己却难以支付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
我也想问山寨鞋消费者所追求的群体归属感和获得感中“群体”指哪类群体…
作者认为的对消费者的积极意义类似于跟上潮流、树立自信。我觉得山寨品的出现恰恰打开了“享乐”向阶层下沉的契机。这听上去有点心酸,而且他们享受到的只是上层阶级“奢侈享乐”的余温。可是如果国家坚决打击山寨产品,起码在中国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还不太现实,也会引发社会矛盾。
之前在网上看说日韩以及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人人都能消费耐克等品牌(在中国能消费这些的还只是一部分人),那些国家打击山寨假冒、保护知识产权,而且人均收入较高,关税低,商品定价较低
对啊,作者还把山寨从个人消费行为上升到国家产业发展,作为一种后发策略能有效的实现发展,先制造再创造
是的 你觉得对品牌敏感和不敏感的人有什么差异吗?可能真的是XX限制了想象吧。
造成品牌敏感度差异的因素比较多元,比如刚提到是否经常穿(经济能力)、也可能是同辈文化、家庭文化(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名牌,有的家长不对孩子谈这些、还可能是某种品牌发烧友、电视广告、爱豆代言等等等等,我觉得我也没办法很好地区分他们
嗯 是的 但我觉得在大方向上,山寨品的流行,还是助长了某种消费主义、商业文化,尽管山寨品可以解决就业,又可以缓解矛盾,但我总觉得治标不治本。或许我觉得可以鼓励创新、倡导多元文化。那种因为经济能力而产生的偏见和歧视(比如说对穿山寨品的人的偏见)本质上也是对经济价值的单一取向造成的吧
感觉有资本才有选择权但我觉得二者并没有什么矛盾,非得先制造了才能创造,而且这个制造还不知道是不是在保护正版产权的情况下。
对对,观念上的偏见是一种软性的剥削,但是影响力不亚于经济、制度的不平等。上面说到融入集体,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当低收入时尚青年们货比三家买到了合适的椰子鞋成功融入集体后,又怎么样呢?这个集体是有圈层的,中心是穿真货的高收入时尚青年,低收入时尚青年仍是这个群体的边缘人
产业不同吧,有的产业受国内技术限制只能先模仿,接受国外产业转移“软性的剥削”(记笔记)。嗯 是的 这只是助长了同辈群体的攀比之风
感觉有些专门化app的出现也推波助澜了 比如某红书、还有得物(起初是卖鞋的,鉴别真假、炒鞋)app。咱们不太了解应该是不经常接触的缘故比如某红书、还有得物(起初是卖鞋的,鉴别真假、炒鞋)app。咱们不太了解应该是不经常接触的缘故。